这一技术突破意味着:传统电子战对AI无人机的压制能力已大幅削弱。乌军无人机不再依赖远程遥控,而是通过机载AI识别苏联时代轰炸机的3D轮廓,自主完成攻击。
3.去中心化指挥:特工+民用物流的战争新模式
“蜘蛛网行动”的另一关键,是利用俄罗斯内部腐败生态。乌军特工通过贿赂俄边境人员,将无人机藏在改装货车中,深入俄境内4000公里。这种“非对称腐败战”模式,使俄军情报系统完全失效。
相比之下,俄军仍依赖高度集权的指挥体系,战场决策需层层上报,导致反应迟缓。而乌军采用北约式“任务式指挥”(MissionCommand),允许前线单位自主行动。
战略溃败:从“闪电战”幻想到持久战泥潭
1.对乌克兰抵抗意志的严重低估
俄罗斯军事思想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仍沿用苏联时期的“威慑—压制”模式,认为大规模军事行动能迅速瓦解敌方斗志。2022年2月,俄军以“闪电战”模式进攻基辅,预期乌政府会在72小时内崩溃。然而,乌克兰的全民抵抗、灵活战术及西方情报支持,使俄军遭遇二战以来最惨烈的战略失败。
2.对现代战争形态的认知滞后
俄军高层仍迷信“钢铁洪流”决胜论,认为装甲集群和远程火力足以决定战局,大力发展S-400、S-500等先进防空系统,号称能拦截弹道导弹和隐身战机,却对低速小型无人机束手无策。然而,此次袭击中,乌军通过“星链+无人机+AI目标识别”的非对称作战体系,俄军雷达预警、电子对抗系统集体失灵,使重装备沦为活靶子,证明其防空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蜘蛛网”行动更是证明,传统防空系统(如S-400)对低成本无人机群几乎无效。
3.核威慑的边际效用递减,不对称战争趋势抬头
俄罗斯长期依赖核威慑维持大国地位,从俄乌冲突期间俄罗斯国家高层多次威胁使用核武器这一事实表明,俄罗斯存在依赖核威慑维持大国地位的情节,但三年多来的事实表明,核武器在常规战争中几乎没有发挥作用。
而“蜘蛛网行动”证明,乌军直接攻击俄核威慑平台(图-95MS战略轰炸机),削弱其空基核打击能力,其效费比之高值得全球所有军事战略家认真思考。如果再进一步延伸,胡赛武装对美国航母的攻击所获得的成果同样巨大,也证明传统的核武器和巨型武器,在面对地区冲突的时候,对不对称对手毫无用处,反而导致自己束手束脚处处挨打。
4.社会运转不灵导致情报体系的全面崩溃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但长期以内俄罗斯中央政府对社会的管控力度不足,俄罗斯社会长期处于失控之中,导致黑社会和种族主义抬头,比如莫斯科等地多次爆发毫无理由查扣中国商人货物、绑架勒索赎金等行为,导致俄罗斯许多地方成为中国商人的噩梦。然而,在多起涉及商人被查扣合绑架勒索新闻的背后,却极少看到相关事件获得解决的报道。
从军事装备角度,因为腐败横行,俄军装备维护状况极差。在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军队贩卖和走私武器的新闻层出不穷,而到了2024年,审计发现俄空天军40%的苏-34因零件短缺无法起飞。
“蜘蛛网”袭击的别拉亚基地,本应是“最安全”的战略后方,却因疏于防御被无人机轻易渗透。俄联邦安全局(FSB)对长达18个月的渗透毫无察觉,暴露其人力情报网络已千疮百孔,背后是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失败。从2023年普京官邸遇袭到此次战略机场被毁,乌情报部门对俄关键节点的渗透远超预期。
军事思想的黄昏:俄罗斯为何输掉未来战争?
从本次“蜘蛛网行动”的打击效果来看,俄罗斯已经因为过去三十年的内耗和混乱,导致军事思想、军工体系和战略文化的落后,进而无法进行有效的物质准备和战争机器的结构调整,故而输掉了现在的战争。
总体来说,俄罗斯失败的原因如下:
1.过度集权导致致命缺陷
俄军指挥结构高度集中,战场决策需层层上报至总参谋部,而最后决策指令从高层返回时,可能早已失去了战机。在“蜘蛛网”行动中,乌军无人机群同时袭击五个基地,而俄军因官僚程序延误,未能及时启动应急防空。相比之下,乌军采用北约式“任务式指挥”(MissionCommand),允许基层单位自主决策。
2.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落后
俄罗斯军工沉迷于“超级武器”(如苏-57战机、S-500防空系统),量产能力严重低下。且俄军长期忽视无人机发展,直到2023年才组建首个无人机师,且主要依赖伊朗“沙希德”系列。而乌军通过西方援助+自主改装,早已形成“FPV自杀机+远程侦察无人机+AI蜂群”的完整体系,已经迅速形成战斗力。虽然俄乌双方对战争的投入虽然不成正比,但从非对称战争的角度,乌克兰的投入所取得的成效远远大于俄罗斯对超级武器投入所产生的效果。
从技术上来说,由于俄罗斯固有的骄傲特征,不愿意引进友好国家的相关技术改进自己的装备水平,其数字化程度远低于北约标准,仍依赖传统无线电通讯,易受电子干扰。2023年乌军反攻期间,俄军因通信瘫痪导致多个旅级单位溃败。“蜘蛛网”行动中,乌军AI无人机在通讯中断后仍能自主攻击,凸显俄军技术代差。
3.战略文化的僵化
克劳塞维茨早在8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总体战”的概念,克劳塞维茨认为,未来的战争不分前方和后方,不分军和民,而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也明确提出在非对称作战中的基本原则,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对敌局部的绝对优势,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小胜,最后积小胜为大胜,因此才有了红军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因此战胜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
尽管中国的敌后抗日真正验证了总体战和非对称作战等战略思想的正确性,俄罗斯仍以“纵深防御”和“核威慑”为核心战略,这就导致了俄罗斯战略的落后性和脆弱性。从乌克兰用无人机摧毁俄罗斯战略资产这一事实来看,这些战略思想和战术手段都没有过时,未来的战争是不分前方后方,也不分军和民的新型战争模式,战场不会远在天边,而很有可能就在每天生活的环境里,谁关注和重视这种变化,谁就有可能获得先机,否则只有自讨苦吃。
从技术上看,现代战争已进入“算法战争”时代。乌军的“蜘蛛网行动”证明,未来的胜负不取决于武器数量,而取决于技术创新与战术灵活性。
全球军事变革的启示
“蜘蛛网行动”的影响远超俄乌战场,它向世界传递了六个关键信号:
1.不对称战争永远不过时:从胡赛武装攻打美军航母,到本次乌克兰无人机摧毁俄罗斯战争资产的事实来看,不对称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不过时。
2.无人机蜂群战争已成现实:各国不仅要加快发展具有进攻性的无人机技术,还需要大力发展防御性的反无人机技术,如激光武器、电子干扰和AI防御系统,要在地面之上低空、中空、高空和太空之间设立不同层级的防护网。
3.传统防空体系必须改革:S-400等高成本的中远程系统已无法应对低成本无人机群,需应对最后五公里到十公里的识别技术,发展“智能拦截”技术,更有必要的是要将国家内的人员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以万众一心的铜墙铁壁应对地方渗透。
4.军事思想需彻底革新:大国不能再依赖核威慑与重装备,必须拥抱AI、无人化和分布式作战;大国不能单枪匹马,必须要通过外交渠道,建立广泛的国家联盟,形成尽可能大的民用市场,用民用市场的需求撬动军事技术的迭代与革新。
5.大国需要有坚实的盟友:俄乌战争前,俄罗斯通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维持影响力。然而,哈萨克斯坦拒绝支持俄军,亚美尼亚转向西方,白俄罗斯仅提供有限协助。相比之下,乌克兰获得50国援助,虽然那些国家都是欧洲小国,其形成的所谓“全球抗俄联盟”雷声大雨点小,但也比日益受到孤立的俄罗斯要好。这给大国的启示是,国家发展需要盟友,而有担当的国家才会让朋友成为盟友,如果国家也以一己私利立国,那最后也是要遭到反噬的,最后买单的可能是全体国民。
6.单纯的能源武器效果不佳
俄罗斯曾以能源为战略武器,但欧洲通过多元化供应基本摆脱依赖。2025年,俄油气收入仅为战前40%,经济制裁使其军工生产严重受限。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某西方大国坚持以己优先的战略,对全世界征收关税,大打贸易战,最后一定是不得人心的,这也是给世界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如果有大国抓住这个机会,必将迎来一次非常巨大的发展机会。
结论:传统军事强权的黄昏
“蜘蛛网行动”不仅是一次战术胜利,更是军事史上的范式转移。它证明:
-钢铁洪流时代已结束,未来属于算法、无人机和去中心化战争,在社会组织结构上,未来属于被组织起来积极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人民。
-远程核威慑不再是绝对保障,五公里以内的低成本、高渗透的常规精确打击能直接削弱战略威慑能力,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的近身肉搏拼刺刀战法和543部队拦截美军侦察机所使用的近快战法没有过时,反而会更加长久的存在。
图源:凤凰卫视
-军事强权的定义正在改写,技术创新比武器数量更重要,而技术创新依赖于广大的市场,因此大国要想活下来并更加强大,必须要通过国家联盟或者建立国家间协作组织的形式,尽最大力量扩大民用产品的销售市场和人才来源,保持相关企业拥有足够的利润进行研发和迭代,做好军用技术的储备与迭代,在最后使用的时候能够及时派上用场。
俄罗斯的惨败警示所有传统军事大国:没有永恒的霸权,只有永不停歇的军事革命。在无人机与AI主导的未来战场上,固守陈旧思维的国家,终将迎来自己的黄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