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奖励
一所学校培养出清华北大学生后,学校究竟奖励了哪些人?他们究竟得到多少钱呢?
下面以某省级重点中学为例,具体呈现“清华北大特别奖”的奖励情况。
根据年成好坏,该校每年约有5至10人考上清华北大。这些清北学生基本来自于该校的两个理科重点班和两个文科重点班。也有少数时候在普通班产生个别清北学生。文理科之所以都开设两个重点班,是为了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赴汤蹈火”,以实现清北人数的最大化。
该校的奖励对象和奖金颁发办法为:
1、教师层面
(1)班主任:清华北大每录取一人,奖励相关班主任每人1.5万元。
(2)任课教师:清华北大每录取一人,奖励相关任课教师每人1.5万元(既是班主任,又是任课教师,就是每人3万元)。
(3)全体教职工:清华北大每录取一人,全体教职工各获得奖金1000元。清北学生任课教师和学校领导领取相应奖励后,仍然重复享受此奖励。
2、领导层面
(1)校长:领取的奖金不低于教师的最高奖金额。因为每年都有高三,所以校长每年都有领奖的可能。
注:最高奖金额——假如该校当年共有5人考上清华北大,其中A班3人,B班1人,C班1人,D班0人。那么当年领取奖金最多的当属A班班主任,他以班主任身份领取4.5万元,又以任课教师身份领取4.5万元,两项共计9万元。那么,这个9万元就是当年的最高奖金额。
(2)分管副校长:每个年级分别由一名副校长分管年级事务,从高一承包管理到高三。领取的奖金与校长相同,不低于教师的最高奖金额。由于三年一届,所以分管副校长的这种待遇要每隔三年才能享受一次。其余时候按一般副校长享受奖励。
(3)一般副校长:是指没有直接分管具体年级的副校长。他们按当年清北学生涉及教师所领最高奖金额的50%领取。因为每年都有高三,所以每年都有领奖的可能。
(4)中层干部(一般20人左右):按当年清北学生涉及教师所领最高奖金额的30%领取。同样,因为每年都有高三,所以每年都有领奖的可能。
以上奖励办法,教师奖励规则是向全校公开的,而领导奖励规则只向领导层公开。
因为一届高中三年才毕业,所以下面再以三年为一个统计周期,展示学校向各个层级教师给予的奖励情况。
假设该校连续三年都分别考取5个清北学生,且每年都是A班4人,B班1人,其余班级均无清北学生。则奖励分布情况如下表:
上表中的12万元为当年清北学生所涉教师领取的最高奖励,0.5万元为面向全体教职工的奖励。
从以上三年周期统计表来看,奖励分配从高到低大致为:校长、分管副校长、一般副校长、中层干部、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其余教职工。
这个奖励办法的特点在于:若当年的清北学生过分集中于某一个班级,则学校领导层得到的奖励会更多;若当年的清北学生比较分散,则学校领导层得到的奖励相对较少。笔者以上统计是属于清北学生比较集中的情况。
三、述评
首先申明,笔者不是学校领导,只是作为清北学生的任课教师,领取过相关奖励。
表面看,这个奖励办法中,领导所得奖励没有超过教师的最高额,但由于教师是每隔三年才可能有一次领奖机会,而领导则是年年都有领奖机会。所以,以三年为周期进行统计,这种奖励分配呈现出领导多、教师少的倒金字塔结构,自然就不奇怪了。
正因为如此,这种分配方式往往会引发大家对公平分配的质疑,特别对任课教师似乎更是有失公平。
要说不公平,有道理。主要是指领导层与一线教师之间的不公平。那些重点班的教师为培养清北学生,都经历了什么?起早贪黑,内心痛苦压抑,面容苍老憔悴,有些老师三十几岁已是头发花白。而任何学校领导都不会经历如此惨状。但从最后获得的奖励来看,领导比任课教师多拿奖励,这很正常。但多得离谱,则未必正常。特别是少数中层干部徒有虚名,做事不多,没有为培养清北学生献出任何智慧和心血,甚至连清北学生的教室位置都不清楚。而到领取奖励时,却排着长长的队伍悉数到场,拿着比一线任课教师更多的奖励,这不免让一线教师内心滴血。
要说公平,也有道理。一个学校的发展,领导毕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可以带着一帮教师兴旺发达,也可以带着同一帮教师衰落颓废。他们输出的管理方式和激励机制,对学校发展起着方向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学校发展顺风顺水时,学校领导在分配权重上占优,也在情理之中。他们按照规则领取奖励,总比私下多吃多占要好得多。再说,古往今来、国际国内、工农兵商,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各个领域,都无一例外地讲究级别等次。尽管有人颇有微词,但事实却是无可奈何。只要认清了这一点,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了。
纵观各地各学校对“清华北大特别奖”的奖励结构,大同小异,最多是在数额和比例上有些区别。
真正值得反思的主要不是奖励,而是我们的人才观。清华北大作为中国的顶级大学,它在一定程度上对高中教育起着标杆和引领作用。但地方政府和学校过分看重清北指标,带来的弊端是,学校只拿清北学生赌明天,过多地将优质教育资源投入甚至浪费到少数尖子生身上,而忽视了对多数学生的培养,顾此失彼,最终形成少数学生受益,多数学生暗中受损的恶性局面。
而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为了迎合政府和社会的口味,维持自己的生存,又不得不想尽各种稀奇古怪的办法,试图批量“制造”清北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是,每逢招生季,各学校为拼抢优质生源,奇招怪招迭出,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基本上都走进了“重金购买”尖子生的怪圈,单价一般在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不但疯抢应届优质生源,往届优质生源也同样抢手,甚至有学校煽动高考分数接近清北录取线的学生放弃志愿填报,出价20万元至30万元,高价收购后“回炉”打造,试图快捿地“生产”出清北学生。更有甚者,少数成绩优秀学生的家长,利用学校的这种功利心态,把复读作为生财之道,让学生反复复读以敛财,上演一出出教育闹剧。
从受益面的大小来看,重点本科才是最让家长和学生受益的指标,因为它的覆盖面更广泛,不像清北学生,无论学校怎么努力,始终只有少数学生受益。所以,政府如果试图通过奖励引导教育发展,重奖重本指标比重奖清北指标更具有现实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