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服务正式施行:一文详解申领与应用
自2025年7月15日起,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正式施行。该服务由公安部与中央网信办牵头推进,旨在通过“网号”和“网证”实现网络实名制的非明文身份核验,提升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水平[k]。
什么是国家网络身份?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网络实名认证方式,依托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向中国网民签发“网号”与“网证”[k]。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无需向平台提交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等明文信息,仅通过网号即可完成身份登记与核验[k]。
网号是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唯一网络身份符号,不包含任何个人身份信息;网证则是承载网号及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电子凭证,可通过App调用进行身份认证[k]。
推行国家网络身份的意义
针对网络注册后个人信息泄露、骚扰电话频发等问题,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服务通过“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机制,在满足身份核验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个人敏感信息的采集与留存[k]。
该机制相当于为用户个人信息穿上“防弹衣”,既确保“你是你”,又防止平台拼凑用户画像,从源头上遏制信息滥用风险[k]。
使用国家网络身份的主要优势
安全保护:避免姓名、身份证号等明文信息在多个平台重复提交,降低信息泄露风险[k]。
便捷认证:支持手机一键授权,结合NFC读卡与人脸识别,简化登录与注册流程[k]。
成本降低:为企业提供免费的身份核验服务,减少其在实名认证系统上的投入[k]。
法律合规:符合《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相关法规要求[k]。
国家网络身份的核心特点
该服务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为核心目标,具备五大特性:
权威性:基于法定身份证件与国家人口数据库,结合生物特征多因子认证,确保身份真实可信[k]。
安全性:采用匿名化认证机制,平台仅获知核验结果,无法获取用户明文身份信息[k]。
可信性:每次认证需用户本人授权,记录可追溯,具有抗抵赖性[k]。
便捷性:通过智能手机即可完成申领与认证,适用于各类线上场景[k]。
公益性:对法定强实名场景免费开放,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k]。
主要应用场景
目前,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已应用于政务办理、出行购票、快递寄送、文旅预约、医疗挂号、社交平台、电商交易、直播互动等多个领域[k]。用户可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中查看具体支持的服务列表[k]。
如何申领国家网络身份?
申领需使用支持NFC功能的智能手机,按以下步骤操作:
在应用商店下载“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点击“立即申领”[k]。
选择证件类型(如居民身份证)[k]。
将身份证放置于手机NFC区域进行读取[k]。
完成人脸识别验证[k]。
绑定手机号码[k]。
设置网络身份凭证口令[k]。
确认申领成功后,选择是否在当前设备使用凭证[k]。
未成年人如何申领?
年满8周岁、持有身份证的未成年人可申领,需在监护人协助下完成。监护人须已申领网证,并通过人脸识别、网号或二维码等方式完成身份核验[k]。申领成功后,监护人可在App中设置未成年人的使用权限[k]。
常见问题解答
网号与网证的作用机制? 网号作为匿名身份标识,网证用于动态认证。平台仅获得“通过/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无法获取用户明文信息,实现“一次认证、一次使用”的安全机制[k]。
法律依据有哪些? 依据《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法规,国家推进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建设,保障用户权益[k]。
管理办法主要内容?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共16条,涵盖概念定义、申领方式、使用效力、数据安全责任及未成年人保护等四个方面[k]。
数据与隐私保护措施? 公共服务平台严格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采取加密存储、权限控制、审计追踪等技术手段,确保用户数据安全[k]。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如何保障数据安全?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已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实施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护、实时监测与审计机制,并及时修复潜在安全风险与系统漏洞,有效确保数据安全[k]。